冉红梅:逐梦残特奥“铁三”!教师、母亲、运动员24小时无缝衔接|“我们的全运故事”全民征文大赛
2025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即将迎来一场意义非凡的体育盛会——首次在残特奥会设立的残疾人铁人三项比赛,这场在中国残奥史上具有破冰意义的赛事,也开启了一位高校思政女教师的一段特殊而不凡的旅程:她是站在讲台上用粉笔传递知识的教师,是蹲在幼儿园门口为孩子擦拭眼泪的母亲,更是即将在公开水域游泳、20公里骑行和5公里奔跑中挑战极限的“铁三战士”。
晨跑时山风掠过发梢的冰凉触感、泳池里浪花拍打义眼片的钻心疼痛、课堂上学生眼里闪烁跃动的眼光,点点滴滴被24小时缝补的生活碎片,正在粤港澳大湾区织就一幅关于“超越梦想”的震撼画卷,书写一段“可歌可泣”的壮美诗篇——思政课最鲜活的生动教材,从来不是藏在纸页间的跳跃,而是在每人突破生命局限的勇气里,在一群人超越成见的坚持里,在每一次“我可以”的呐喊与践行里……
这个将教案塞进泳包的女人,究竟如何在赛场、家庭与讲台间,为生命的力量写下最动人的灵魂篇章,用坚定的执着铸就伟大卓越的精神,用自己的勤勉践行着理想的实现,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着最坚强的生命之花……
选择:拥抱带刺的玫瑰
3月8日那天,她把课题立项书和残特奥会的通知塞进泳包,拉链卡住了教案一角——那是给学生准备的课件,当时她还没想到,自己会成为课件里最鲜活的案例。得知“中国残奥会首次立项铁人三项”,赛程需要完成“750米公开水域游泳+ 20公里自行车+ 5公里跑步”。对常人已是挑战,对左眼摘除、右眼视力不可逆损伤的她而言,更如一束带刺的玫瑰——芬芳是“突破生命局限”的召唤,荆棘是“如何平衡家庭、工作与训练”的未知。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她肩负着教书育人、传递正能量的使命;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有着照顾家庭、陪伴孩子成长的责任;作为一名经历车祸左眼摘除、右眼视力不可逆损伤的视障者,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但她能否参赛是未知的。这个消息对她来说,犹如一束带刺的玫瑰,既散发着希望与机遇的芬芳,又隐藏着诸多未知与挑战的荆棘。
面对这样难得的机会,4月1日她随省残联的黄老师做完视力检查,攥着喜忧参半的结果坐在医院走廊。喜的是,医生说“可以尝试”,她有机会去触摸这项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的铁人三项,去挑战身体的极限,去探索生命的更多可能性;忧的是,女儿刚满一岁,儿子刚接到身边上幼儿园,丈夫出差频繁,如何在工作、生活与训练三者之间找到支点平衡,让它们和谐 “共振”,而非彼此冲突、相互干扰。在思想的挣扎和犹豫时,是家人的托举,让她毅然有底气选择后者。
5月1日报到时,泳包鼓鼓囊囊,除了教案,还有女儿塞的小玩偶、儿子画的‘妈妈加油’卡片、早被翻到卷了毛边儿的‘注意用眼’医嘱单,最重要的是咬着牙塞进的决心——“她要让孩子们知道,妈妈不是在‘缺席’,而是在‘示范’:生命的可能,从不怕多一个选择。”
当游泳时右眼的义眼片被池水冲得眼睛生疼,却能清晰听见队友溅起的水声——好似‘看不见’是缺陷,但耳朵听见的水花更震撼、也更冰冷。她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次对体能的极限挑战,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可能性” 思政课的生动预演。在赛场上、在训练中、在生活里为学生们寻找最鲜活、最真实的育人素材,向他们展示生命的顽强坚韧与前行力量。
行动:点燃生活的光芒
这场横跨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残特奥会,她深知这不仅关乎奖牌和荣誉,更关于勇气与梦想,其意义和责任的超越。每天的时间都是紧凑的、充实的、向生命的极限挑战……晨跑时发梢沾满晶莹的露水,泳包里教案上的红笔批注未干,训练服上的盐渍已经结满白霜,每一幅汗水与泪水交织的画面,都是梦想与责任的见证,它们以具象化的方式记录着奋斗者对初心的坚守和对使命的担当,散发着独有的光芒。
每天5点半的尖锐闹钟声划破夜色,她摸索着抓起冰凉的运动手环,指尖碰到泳包边角——教案的硬壳封面硌得手背生疼,她揉开惺忪睡眼,直奔火炉山开启10公里晨跑,山风裹着露水掠过发梢,她数着心跳:“168、169……”这是训练计划里的心率区间。
当朝阳如金色绸缎漫过山脊,汗水在运动服上洇出地图,她已完成与晨光的约定,为新日注满梦想和希望。7时,家中闹钟再次响起,她熟练地冲好奶粉,帮儿子整理书包。7点半,在幼儿园门口,孩子蹦跳着转身:“妈妈早点来接我呀!”那小小的背影,像一根线,系着她最柔软的牵挂。她蹲下身,用运动后还带着青草味的手摸摸儿子的头:“等妈妈上完课后,完成工作了马上就来接你”。稚嫩的请求化作她心底最柔软的牵挂,也成为她前行的力量。
8时15分的教室,粉笔灰混着她运动后身体散发着未干的青草味,前排学生小声交谈:“冉老师的鞋子上还沾着泥!”那是晨跑时踩过的湿润泥土,此刻正随着她的板书簌簌落在讲台上”。粉笔在黑板上灵动的起舞,知识如清泉流淌在学生的心间。课堂里,她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更是将训练场与“特奥”里的坚韧故事和励志人生融入思政课堂,为学生注入成长的力量——知识与精神的火种,让学生们的眼睛亮了,像被点燃的星火。
16时30分接儿子时,小家伙挂着眼泪:“为什么妈妈总是最晚才来接我,学校每次就剩我......”她蹲下来帮他擦眼泪,耐心地跟儿子解释:“妈妈要把各项工作完成好了后,要再去练一项很厉害的运动,等比赛那天,邀请你和妹妹来当小观众,好不好?”儿子抽抽搭搭地点头嘟囔着:“好,但妈妈为什么总要训练,我只能去上课,好想妈妈陪我......”最后还是咬着牙把他送去兴趣班,转身冲进训练场。21时30分待孩子们酣睡后,台灯下的世界才真正属于她。摊开的作业本要逐行批注,红笔在纸上划出温暖的痕迹;训练计划表被反复修改,每个数字都关乎赛场能否为学生立起榜样;案头那本记满运动员故事的备课本,每个名字都像星辰——张健的轮椅、李奕宗的单臂、她的义眼片,都在诉说同一件事:行动,是最有力的答案。
这24小时,是教师、母亲、运动员三重身份的无缝衔接。晨跑时山风的形状、泳池里浪花的温度、课堂上学生眼里的光,她“看”得比谁都清晰——原来行动,能把生活的碎片缝成光芒。
团队:铸就“特奥”的信念
早在2024年5月,这支“特奥军团”悄然集结,30余名来自各地的视障、肢残运动员,年龄从14岁到44岁,带着对体育的热爱、对突破的渴望,以“战时”状态向11月的残特奥会冲刺。她因工作特殊,暂时是“编外”走训队员,每周搭两小时地铁去基地,和队友们一起泡在泳池、骑在公路、跑在赛道,此外每周工作之余要完成20公里和核心训练量,以确保自身体能与技能的提升。
在这支队伍里,她邂逅了许多用行动书写传奇、用奋斗跨越成见的勇士,他们是她所见过的最生动、最鲜活的 “思政教材”。44岁的张健,一位三岁因小儿麻痹无法行走,此生与轮椅相伴,却在12年完成了90多场马拉松,他的人生经历可谓充满了坎坷与挑战。在加入 “特奥军团” 之前,他连“旱鸭子”都算不上,从未接触过竞速轮椅和手动自行车,是这个领域的“运动小白”。然而每一次训练,他都在用汗水和毅力书写突破自己,向世界宣告,他不仅仅是一个被定义的残疾人,更是一个有着无限潜能、勇于挑战自我的顽强勇士。现在轮椅成为他的腿,自行车则是他的翅膀,正如接受采访时坚定地说:“成见是我最想翻越的大山。”
20岁的李奕宗,单臂从省游泳队转战铁三,渴望在更考验综合能力的赛场突破。虽有游泳基础,但公开水域的复杂环境、三项连赛的体力分配都极限挑战。他训练中快速成长却保持谦逊,10岁意外截肢曾遭遇异样眼光,是体育为他点燃心中的希望,指明正确的方向,如今面对有着十年经验的强手毫不退缩,将用8个月全力备战残特奥会。
在生活里,他们是直面命运捉弄却毫不畏惧的顽强勇士;在训练场,是对自己严苛要求、分毫不懈的勇猛战士。他们用奔跑时滴落的汗水、跑道上刻下成长的印记、畅游时激起的浪花、泳池中绽放的生命、骑行时呼啸而过的疾风、在公路上书写拼搏的诗行,将“障碍”这个沉重的词汇,化作胸前熠熠生辉的勋章,闪耀着对生命的不屈与至高的荣耀。“团队”的意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用各自的伤痕当勋章,用彼此的坚持作火把。他们的汗水滴在同一片训练场,他们的呼吸共振在同一段赛道,他们的信念,正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风里生长——这风,会托起11月的赛事,会托起更多人对“可能”的想象。
从选择带刺的玫瑰,到用行动浇灌出光芒,再到与团队共铸信念——她的泳包,装的从来不是简单的教案和训练装备。那是一位教师用生命体验书写的“活教材”,是一位母亲用时间缝隙拼凑的“成长课”,是一位视障者用勇气丈量的“可能性”。选择,是向局限宣战的第一声呐喊;行动,是把“可能”变成“现实”的阶梯;信念,是一群人共赴山海的底气。当教案与泳镜同框,当粉笔灰与汗水齐飞,她用最真实的模样告诉学生,思政课的“活”,不在纸页间的跳跃,而在突破的勇气里、坚持的执着里、每一次“我可以”的践行里——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以生命点燃生命,用光芒传递光芒。
文|冉红梅 广东金融学院老师 记者柳卓楠整理
2021年CBA赛季,新疆队与浙江队之间的对决成为了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场激战不仅展现了两支球队的实力和韧性,更是为整个赛季增添了不少精彩瞬间。本文将从比赛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双方球员表现、战术分析以及赛事对于后续赛季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回顾与分析。通过这些角度,我们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场比赛...